·
設計:Nicole L.
攝影:梁寒衣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廿八日,夜空中的梅花樹,凜冽中忽然而開,為非時花。――一樹花嚴猶皎然!坐於樹下,浮現憨山大師「枝頭雲擁舊袈裟」。二十年了,每見梅花,即沈吟。
黎明,二回夢見憨山大師,他僅說了四個字「還珠本然」!――四字令山中深沈思惟,是否一己因菩薩道而入塵、垢染太久?是否時光已至、該告別了?……
嚐蜜
――覺智之心與木杓之心
——梁寒衣
佛陀曾以「嚐蜜」譬喻修學者與「法」的關係;祂說:
「精進、明睿的修行者如以犀敏的舌尖嚐蜜,能深沈體味,並分辨、抉擇出蜜的成色、優劣、層次與階品。
鈍化、愚魯、麻木的心智則如以木杓舀蜜,縱汲舀千百桶,亦無以浸潤、吸收,感知蜜的滋味與好壞。」
入於師法而與師法錯過,而對面不識、恒成隔礙――佛弟子若歲深日久地修學,仍漠漠無所感,既無能獲得法益、也無能調心與轉身,則須反觀、檢省自身的師法關係和修學態度;釐清一己究底是以何種心態、目的依師學法,又是以何種方式品嚐、浸淫「法」與「法味」。
於修法如此,於世間所有關係怕亦如是。人們失卻什麼,或得到什麼,並不如想像中的夭枉、意外。歸根結柢,或就出於究底是以什麼心行來對待、來相應?――是以善感、敏銳的「覺智之心」來珍惜、凝視?抑或粗潦、草菅的「木杓之心」、而盲愚掠過?
倘致其竭誠,盡其心淵,徒餘腥羶騷盪,僅具棘刺、難得蜜味,則須檢視蜂巢、蜂群的結構與形質。許或那真只是不屬於己的無緣之巢。陳力就列,既緣慳、緣盡,便該曠然起身離去。
到這裡,君子絕交,不出惡言,況乎修行者!直須默然、澄然,珍重向所行來的切切意,不負本心、本志即可。
攝影: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