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不肯斷無明
——常忍
「……就『轉識成智』來說,沒有什麼東西要隔絕的。你應該在這裡看,在這裡思維,為什麼那個東西激起你那麼大的反感。仔細地觀照,人性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東西,人類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即使你聽到的東西是很負質,就『轉識成智』來說,它就是人類所存在的情境和現象之一,你就應該面對和凝視。『轉識成智』是一個很剛猛的教法,沒有逃避什麼,沒有關閉什麼……。是你的因緣,好的壞的,來的就是你的因緣,該觀照、覺觀、省察,在那裡頭提出更深的生命智慧,你要嘛生智慧,要嘛生悲憫,你總要對人類的情境多增加一點understanding......」
(節錄自淑嬌師姐的聽打整理)
在大鑑,是少數有機會透過電影賞析來學習佛法、探究佛法的共修場所。
老師除了自己挑片,也常鼓勵大家推薦好的片子。只是我平日會看的電影類型,充其量,不過就是感官的、娛樂的好萊塢電影,如何談得上推薦呢?
老師在上課時,為了解釋「藏識染污」,列舉了「鋼琴老師」及「鵝毛筆」這兩部電影。可知道,光是聽到故事的大概,心裏就有一種沉重的、陰鬱的、不舒服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讓我有種想要摀住耳朵不想聽的衝動。
過去不曾質疑,而此時卻忍不住問自己:不看這類的電影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不願」還是「不敢」?是「沒興趣」還是「沒有勇氣」?是「自主的選擇」還是「無法自主」?是「不忍」或是「逃避」?
是了!答案再清楚不過!我不單單沒有勇氣去聆聽別人的故事,更加沒有膽量去凝視自己的生命!或許這正是老師要我去參究「無明不肯斷無明」的原因了?
冷眼看這世間:遭逢相同的逆境,有人哭天喊地,卻有人一笑置之;面對相同的誘惑,有人低頭折腰,卻有人凝然不動;際遇相同的順境,有人變得不可一世、卻有人虛懷依舊。何來這等的差異?
同樣生而為人,本質豈有不同?會如此堅信這樣的觀點,並非單純由經典而來。透過觀摩善知識的言行,或閱讀歷來祖師的修行歷程,即可明白:德性都是透過修行而來(老師常說:修就有,不修就沒有)。但可以透過修行而被轉變的,又豈是本質?
人與人之所以會有差別,不過是覆蓋在本質上的、自我執著 (「無明」同義辭 )的深與淺罷了。我執既非屬本質,因而是虛妄的、是可以改變的。而改變的第一步,恰恰是去凝視它、穿透它,了知它的虛妄與可以改變。
自己常將「隨順因緣」掛在嘴邊,但當因緣來時,卻又無法等觀、隨順,憎、愛依舊,坐實了「無明不肯斷無明」這句話。幸而今日,有了這番的省思,讓問題的根源浮現。祈願自己,自今日始,「不再逃避、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