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梁寒衣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1997年5月/幼獅文藝521期
成長小說中的啟蒙主題
梁寒衣主講
什麼是啟蒙?
就梁寒衣老師的觀點,啟蒙就好像有一道光線閃過來照亮了內在的東西,你必須準備好被啟蒙,也就是心靈得是開放的……。
成長小說的定義是甚麼?大家認為哪一種年齡的範疇下我們定義為成長小說呢?在過去的生命中有沒有哪一段識自己的啟蒙時期?在迴響的過程總會有一些振動心靈的事,它可能促進了自己的成長。所謂的啟蒙可能是個人第一次的經驗。既然是以成長為主題,任何一個可以觸動你的成長、打開你的心靈經驗的東西都可能算是啟蒙性的東西。這樣說來,所謂啟蒙性的東西可能是一個人、一幅畫、一本書、一首音樂或是一個事件。
啟蒙像一道光線
就我的觀點來說,啟蒙就好像有一道光線閃過來照亮了內在的東西。你必須準備好被啟蒙,也就是心靈得是開放的。如果你的心靈是關起來的,即使外面在打雷或外面的人在敲門,你還是沒辦法被啟蒙。
同樣一種事件、一種啟蒙狀況、一模一樣的人事,它發生在各種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意會的啟蒙經驗、重度、強度、觀點、方向(啟蒙的方向有正向和負向)可能都不一樣。因為這取決於被啟蒙人的心靈用什麼觀點來接受這個事件。意思是說,絕對負面的事件對同樣敏感度的人來說,可能因為自己本身的心靈結構的關係,對事件的接受度和詮釋不一樣時,可能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姿態。一種就是反叛這種經驗,那也會構成某種成長;一種就是他可能提升了,從那經驗裡得到很多正面的洗滌;一種是他墮落了,那個經驗讓他對人性有重新組合的看法,這種看法也可以變成往上走或認為現實和人性可能都用這種陰霾的方式呈現,而為了生存可能採取撤退的方法,就是做某種程度的妥協。在這種狀況下生命就會變得像海岸線,一次浪潮來時撤退一點,到後來一個大浪來,海防線就垮了。
所以它可以有正、反兩向的反應。你的心靈狀況影響你的啟蒙的程度、強度和方向。即使是同樣很負面的經驗,因為是不同的生命在學習和感受這個事件,所以他可以採取不同的對應策略。
啟蒙的範疇
啟蒙的範疇很廣,它可能是一本書,一個節目或一個老師。當你正好處在這個渴望、追尋的階段,這種心靈質素碰在一起的時候,啟蒙點就產生了。但是當你討厭這些事物時,無論多少人在啟蒙你,都沒辦法將你照亮。這種情形就像前面說的,有一種心靈如果拒絕被啟蒙時,它可能呈現一種鈍化的狀態,就是無論外面風雨多大,你可能都沒有感覺。
啟蒙是「頓悟」或「漸悟」?
啟蒙這種東西可能被我們期待成一個「叭」一聲就把所有窗戶、們都打垮的東西。啟蒙有點像佛家說的「頓悟」。「頓悟」和「漸悟」之間的差別:當大的啟蒙,也就是絕對啟示性的啟蒙,它可能像颱風,一下子就把房子拆毀,你的生命就整個浴火重生。但是這種狀況也必須那個被啟蒙的心靈用很大的敏感度去接受,才有可能產生前面所說的肢解、更新。但是我比較贊成的是人生裡有各種程度、大大小小、發生幾千百次的啟蒙‑‑‑‑漸悟。它像緩慢的波浪在你心裏累積,到了一定程度,可以產收一種大力量的解構或建構。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在小說的啟蒙狀況下,可能它只是注入你的觀點而已。它注入你的愛情觀點,但是當你真正在經歷感情發展的時候,它可能完全背離你的啟蒙經驗(小說的啟蒙)。這時現時和啟蒙經驗的差距成了一種反啟蒙,而且弔詭的是這個反啟蒙又形成了另一種新形式的啟蒙。第一次啟蒙經驗是一種觀念的烙印,第二次是經過情感的對照以後,你可能抵達第三種啟蒙的狀況‑‑‑‑就是你有自己整合出的新看法。
我個人的生命比較像是之前說的「漸悟」,經過現實與啟蒙經驗的差距而成另一種啟蒙,就是在過程中經歷矛盾、衝突、破滅,所以有一句廣告詞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生命的重新調整就是成長
剛剛我已經說過,一切的啟蒙經驗都代表了兩種啟蒙方向。它可能是正向到正向,或者正向到負向,也可能從負向到更負向,也可能從負向到正向的生命經驗,但是取抉的點是那個接受啟蒙的、在經驗中的生命怎麼調節生命的焦距的問題。
之前我說啟蒙好像是有一道光線注入進來,但我沒有說一定是道明亮的、有希望的光線。光線有很多種,各位試想我們生命中有多少不同顏色的光線?它可能有白色的;也可能有代表死亡等灰暗的光線。不透過死亡的經驗你無法認識死亡,當然不是指自己的死亡,而是親人的死亡或書中人物的死亡或生命裡的失落(我想一個人若敏感到失落,巨大的失落可能很接近死亡的狀態);還有一種光線是紅色的,我們用一種通俗的說法:紅色代表的可能是官能的、欲望的、肉體的覺醒或者在現實中的衝刺、渴望、渴愛。我現在所說的啟蒙像一道光線注入你的心靈,讓你重新調整自己的觀點,你認為你看清楚什麼,或者讓你對生命有新的視野,或者有新的焦距產生。
上述的對生命的重新調整就是一種成長。各位看到了嗎?成長一定是有流動的曲線和變化在其中,否則我們無法成長。如果你從三歲到三十歲都始終如一的話,那麼你可能沒有成長,意思說如果你從二十歲到五十歲,不管你在愛情、婚姻或人際關係或你對生命的觀點和狀態、所有的節奏都一樣,不動如山,那麼你可能要反省一下。可能那不是表示你的生命中沒有事件,而是可能你已經滿僵化、滿社會化,可能代表生命已經鈍化到某種程度。在這種鈍化裡,你比較不會去用一種敏感、清醒的態度去注視經過你身邊的感受,所以你就框架在一個固定的範疇了。
重點是你如何形成對話。
我現在指的不只是小說,即使是人類學、心理學或社會學這些我們認為很科學的東西,可能都有這樣的危機。比如包括李維˙史托的《憂鬱的熱帶》,我們認為它是人類學的經典著作,但是各位如果仔細的產生對話時,有的時候你看到他看少數部落的民族,你會有一種「君王帶笑看」的感覺,因為你可以從中看到白種人的優越心態。
這也是我一再強調心靈自由的原因,你不能像那上餌的魚一樣,作者說甚麼就是甚麼,那就像作者複製出來的一種幽靈人口而已。
保持和書的對話
各位在閱讀的時候有一件事最重要,就是保持和書本對話的狀況,它可能形成比較良好的成長或啟蒙狀態。我曾經看過有人在一個暑假內把整個「諾貝爾全集」看完了,我第一個反應是問他「你記得幾本?」。我也遇過那種一天看一本五百頁厚書的人,可是他看完之後都沒甚麼印象,或者他最初的印象是男女主角如何相戀或這個作家經歷過哪些事件。我的意思是說「盡信書不如無書」。 每次學 生告訴我這本書的劇情是甚麼,我都覺得那不是我的重點,重點是你看完這本書之後有什麼想法,你的觀點是甚麼。
每一個作者都有他對生命的敏感度或生命的方向。他可能探測到生命這個點,但是作者的生命觀點不是你的聖經、不是你的人生指南。他的觀點不能代表所有生命的全知的真相,所以重點是你如何形成對話。
我現在指的不只是小說,即使是人類學、心理學或社會學這些我們認為很科學的東西,可能都有這樣的危機。比如包括李維˙史托的《憂鬱的熱帶》,我們認為它是人類學的經典著作,但是各位如果仔細的產生對話時,有的時候你看到他看少數部落的民族,你會有一種「君王帶笑看」的感覺,因為你可以從中看到白種人的優越心態。
即使是人類學這種看似很科學的東西都會存在某些問題,所以你不可一口氣直接將它整個吸納進來。這也是我一再強調心靈自由的原因,你不能像那上餌的魚一樣,作者說甚麼就是甚麼,那就像作者複製出來的一種幽靈人口而已。
原載於幼獅文藝521期(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