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Nicole L.
心間的明湖——向上師致敬的《平靜的林湖》
怎麼樣叫作世俗化?這世界又是什麼?
你不知道嗎?
這未知、這黑暗、這無知、就是世俗。
——摘自《平靜的林湖》(A Still Forest Pool)
心間的明湖
──向上師致敬的《平靜的林湖》(下)
——梁寒衣
之二˙ 心的面目
如果說捷克· 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的《心靈幽徑》 是一條接受法流的清泉,
面向世界、宇宙、人類全體,所展開的宏觀對話和廣袤朝聖;
那麼《平靜的林湖》即是這條河流闃靜折返、溯洄本源的樸素之作。
書寫,成為對上師虔誠頂禮的方式,一種素默、虔誠、面向教法專致頂禮的姿態。
此中,褪去《心靈幽徑》中所展現的宏觀思惟與浩麗文采,褪去作者的敘事風格和語言雄辯;傑克· 康菲爾德返歸向所來時的僧伽──化身為所有佛弟子,如彼一般,謙遜面向法源。
此中,不復存在作家康菲爾德,唯有老師阿姜查。
唯有源頭之水晶湛瑩亮:
流動的是尊者阿姜查平淡、素樸、堅實、有力而鮮活,日常的教法。
那說法、宣法的語言、姿態、 精髓,完全是「阿姜查式」的;一如阿姜查其餘的教本所顯示的,也正如其餘弟子力圖保持上師說法的原貌所作的努力一般。
康菲德爾在此隱身為弟子,僅是呈現老師,以及其教法──那無上的源首,和活水!
這道活水,簡潔地切入人類心靈的真相。
「回歸心靈」──從二十世紀後半乃至於二十一世紀的此刻,這句口號如同滾雪球一般襲捲了全球媒體,形成了另一波新的「世紀宣言」、「生活主張」或「流行趨勢」、「商品標幟」。
「聽聽你的心!」──不少心理學、精神學、生活哲學、靈修系統如是結論;彷彿只要回過首來聆聽一下「心裡的聲音」、「內在的需要」(或者,更詩化的形容是「靈魂的話語」),我們立刻可以快樂、自然的「回歸」,立刻可以憑其本能「直觀」地找回生命的徑道。
這似乎是個過樂觀的看法──一顆雜亂無章、未經訓練、淘濾的「心」,果然能「自動地」呈顯生命的徑道嗎?聆聽這顆唼唼喋喋的「心」或「感覺」,追隨它挪移,人們便可以找到靜謐的桃花源嗎?
任何一名經驗基礎靜坐或禪坐的人即不難察覺:
「心」的狀態如同一只滾沸的鍋爐,絡繹不絕的念頭於上面浮滾來去、倏起倏滅,宛如不斷竄升的浮泡一般。
「聆聽」,僅是覺醒的初步。
「管理情緒」或「安頓心靈」,人類需要更大的智慧與訓練,其間的工程猶若調御一匹狂奔不馴的野馬。
了然心的實相,阿姜查的智慧之徑是這樣的──「讓不執著和專注來守衛你的心,就像是心的父母──」
他說:「然後,你的好惡就會如孩子般前來呼喚:『 媽,我不要那個。爸,我要多一點那個。』這時你只需微笑說:『沒問題,孩子。』『可是媽媽,我真想要一頭象。』『沒問題,孩子。』『我還要糖果。』『我們能不能去搭飛機?』——如果你能讓一切來去自如而不執著,就沒問題了。」
保持開放、觀照;不壓抑、排斥,亦不任隨心的驅役,與之俱去—這即是阿姜查持心、練心、澄心不動的方法:
看著心念來來去去,而不執取。
不抓取這個,也不斥拒、恐懼另一個,它們都只是孩提的無明之舞。
但是,在抵達最終的安寂、平靜之前,行者必須穿越艱困,練習與心對抗。
阿姜查進一步解釋道:
「佛陀要我們不要相信自己的心,因為它仍是不潔的、不純粹的,其中尚沒有具體的美德或佛法的存在。在種種不同的修行中,我們因此必須對抗我們的心。當心遭到對抗時,它會變得急躁而緊張,這時就會開始懷疑我們是不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因為修行將與心中的不潔與欲望互相抵觸,我們會因此感到痛苦,甚至決定停下一切的修行。然而,佛陀告訴我們,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不是你,而是那心中的不潔,將受到烈焰的考驗……」
穿過烈焰,始有無上希有的紅蓮—這是修行的洞明之語。
無疑地,阿姜查是當代至為接近六祖惠能的心智,他的影響也將持續瑩亮於新一世紀。
以一種平易、親切、坦蕩和坦率,他睿智地指出了回歸自我、通往內在寧靜林湖的晰明之徑,真實、簡樸、直截,不掉弄任何假相的光明或幻美的欺飾,更不作樂觀的精神糖衣。
山茨七年,他的教法始終皎澈於途軌中,成為次次回溯的琉璃心木。
《平靜的林湖》的書寫,之於康菲爾德,是對上師的虔誠頂禮。
於我,亦如是,是之於崇高智者的深心禮讚。
宛如以自身的病疾為驗證,阿姜查最終所指陳的,是穿越生老病死中,那不動的核心,與貞明的舍利。
《全文完》
文章出處:法鼓雜誌
閱讀上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