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生命,以菩薩行者的方式開始……
——五月十一日,浴佛節演說~浴佛沐恩光
浴佛沐恩光
為何要「浴佛」呢?因為若不是兩千五百年前這位老比丘的出世——若沒有佛陀的存在,那麼,這些浩瀚精妙的教法即不可能存在,我們將永遠無法追尋到宇宙的真諦,抵達輪迴和痛苦的息止,獲得內在的輕涼安定和涅槃。
所以,宇宙間最重要的生日,可能不是你和我,乃至於我們父母、師長的生日;並非他們不偉大,也不是他們未曾帶來保護和啟蒙;而是在整個「光芒度」的展現上——佛,帶來人類生命的大覺醒!大悟道!大涅槃!——其光芒有著比重、等級的不同。
毘盧遮那佛,即法身佛
——一切諸佛皆依毘盧遮那而出生
真義——儀式,是為了返歸
為什麼要浴佛呢?這是個有趣的命題,因為,說穿了,佛陀並不需要我們幫他沐浴——事實上,無論是他的法身、報身、甚或化身,其自我圓成生命的完滿度和莊嚴度,遠遠超越身為凡夫的我們,所以說「要替佛沐浴」是顯得唐突的。只是,所有的新生兒來到世上的時候,都要經過一個「沐浴」的過程,以便洗去母胎中的不潔,畢竟人身肉胎住在母親的子宮裡,總是穢惡雜染的。所謂「觀身不淨」,住到子宮裡,難免於穢惡干擾,是血肉胎藏,所以稱之為「胎獄」。
反觀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始終住在「無明」的子宮裡,由是,太多的無明,太多的煩惱,太多我們所不知不覺的過患和過失,以致五毒侵凌!因之,在「五毒的子宮」裡,其實也是穢惡、燒染、煩惱和蔽垢的,種種的黑暗現前!
所以浴佛的真義是:所有的生命新生。我們皆將洗滌胎藏帶來的污穢,使生命回歸一種「清淨」,和透明、剔透、明明皎皎的一個生命狀態,不只浴佛的目的如此,但凡所有的法會皆同此理。
法會的目的,即是透過一種形相和形式,一種儀典和儀規,來收攝我們散亂慣了的言行舉止,其最重要的內涵在於折射回我們的自心和自性:重點是,我們要知道「如何去洗滌自己、還我本來真面目」!因為所謂的「嬰兒」,所代表的是每個人生命的「本真」,一個本體佛性,僅是在整個漫長的社會文化裡,種種後天性的染汙和偏差的價值體系,使我們遺忘和佚失了。所以浴佛的因由,是要讓自己回歸「如嬰兒一樣的清淨和本真」的一個狀態。
大家都知道,比如基督教、天主教等許多宗教,也都有「洗禮」的儀式——為什麼要「受洗」呢?洗禮的意思,就是要「懺悔過去一切的罪」——也就是要把茶杯的水倒光,將「心器」洗乾淨的意思。讓生命重新更生、重頭開始!無論過去有多少無明煩惱、有多少心火燒燃,以及多少嚴厲的生命坷坎、過失過患,我們透過這種方法,把一己的杯器、一己的心靈洗滌乾淨,使之「清坦的再生」!以更明淨的本性來迎接自我的生命,創造自我的世界和未來。所以一定要清楚,浴佛,其實就是一種「心供養」,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如來一樣,發個累世而深刻的菩提心。
淨性——三勺水淨化洗滌生命
待會我們浴佛的時候,會有三勺水。
第一勺水,是什麼呢?叫「懺一切罪」;意思是要「淨化自己的心性」。唯有透過懺悔,才能夠起真正洗滌的作用,所以第一勺水,不管是澆到佛的左肩或右肩都可以。
第二勺水,是什麼呢?叫「行一切善」;意思是「積一切福」。就是不管是修行人或凡夫的生命,即使你很喜歡輪迴,也最好在這裡建立大量的善緣起,建立更多的福德因緣,使自身的輪迴顯現的質地更優美、更優雅、更溫厚、和澤潤晶瑩。
第三勺水,是什麼呢?叫「增一切智」;就是要「開展一種覺悟的智慧」,不管是世間的、或者是出世間的,各種學問的、和生命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解脫智慧和涅槃智慧。
所以,請記得我們的三勺水!第一勺,不管左肩或者是右肩,它叫「懺一切罪」,大家浴佛的時候,心裡要這樣子發念。第二勺,讓自己記得要「積一切的福」、「行一切的善」。第三勺,是「增一切的智」,意思是發菩提心——所謂的發菩提心,意義很大,就不只是回向給自己的父母,自己所愛的親人、眷屬了。「發菩提心」意謂著,這個心意將擴及所有無量無涯的眾生—— 也就是,在今天浴過佛以後,透過三勺水深發過菩提心,各位的生命也將以菩薩行者的方式開始。
慈行——生緣慈的觀修
那浴佛節與母親節一併舉行,是什麼目的呢?老師過去始終在山中修行,並未曾辦過什麼法會,對許多儀規並不熟稔,所以,執事們都在協助我。然而,重要的是一開始時的那個「初心」,當同學建議舉辦的時候,老師的回答是,如果我們要辦,它的前提就是,「必須以承事如來之心,承事眾生」,而且,須有一個覺悟,就是我們要供養「普天下如母的眾生」。
這個話,藏傳佛教講很多,我們是不是能夠把所有相逢的女人都視為母親一樣——「如母的眾生」:母親、姊妹、或者女兒?而把相逢的男子,視為一己的兄弟、父親、兒子?用這個方法來作觀修。這個觀修,對所有的佛弟子都很重要——在於,佛法有三種「慈悲觀」的觀修;最初機的,至少你要觀修一種,叫「生緣慈」,它是最容易觀修的,緣於我們通常終其一生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父母,對於子女也一樣。「生」就是生命的「生」、出生的「生」,「緣」是緣份的緣,跟出生生命有緣的慈悲——它是宇宙間最親厚、本然的關係,來自親族、血緣;尤其是直系的父母、兄弟、姊妹、兒女、夫妻的關係。為什要普遍供養「一切如母的眾生」呢?這就是修「生緣慈」!把這種對父母親的慈悲、愛念擴及所有普天下的眾生,帶著供養母親一般的心情,於胸懷昇起一種溫柔和慈厚,能夠澤厚、也能夠謙虛下來……唯因「生緣慈」最好修,是我們最熟悉和親切的關係。所以大、小乘教法的慈悲觀皆是從生緣慈開始的:先將其他的眾生觀想成自身的父母、手足、或者子女,然後在觀修中,生起很大的慈悲和關愛,依此消化和原諒他們的過失。
就好像一個朋友犯了重巨的錯誤,你去觀想「今天是自己的母親的話,你會怎麼對待?」——然後用這個方法去反覆的消化,不斷不斷的消融、寬宥,再用調柔、和順的心去教導和對待,這個很重要。
所以,透過這種浴佛節和母親節連結在一起的儀式,我們至少修個最最初機的「生緣慈」,因為若不觀修,我們便不知道自己的生命通常就是「愛見慈」——就是一見喜歡的、漂亮的、賞心悅目、有名聲、有地位的,因為歡喜,就對他很好;另一個,一看就邋邋塌塌,一看就沒有學問、是一個黑手,講話就是語音不正,就是不喜歡!即使可以隨手幫忙,你也不打算去做!
一般人並非沒有慈悲——人人都具菩提心,都具慈悲——只是一般人的慈悲皆屬「愛見慈」:這個愛的,我就對他很好,多給他講一些話,多接待他、多教導他、多親近他。那個不愛的,連問候,都用一種很草率、和魯莽的方法,同時隨便找個理由就岔掉、推開,然後不做。
「愛見慈」是眾生的習性,即便是希特勒也有之;因為每個人都「愛其所愛」,都有他親厚或喜歡的對象,便連陳進興是一樣:雖然他殺人不眨眼,一旦說到要傷害他的妻子、兒女,他也很惱火,也呼喊著要報仇。所以眾生界總是「愛見慈」,愛愛憎憎!今天高興我就做,我喜歡的我對待;我不喜歡的就排斥他、推擠他,絲毫沒有一體、柔軟的慈悲心。
因此,今天我們在母親節浴佛,便是透過這個儀式,來擴大自體的心量、擴大自體的慈悲心,意義在此。
圖片取自:pixabay.com,攝影:pieonane
供花——薝葡與梔子
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古印度人去寺廟供花、獻佛的時候,多用一種叫「薝葡」的香花——此花有種雅緻的芬芳,不論是供佛、或供菩薩,乃或供養所信奉的梵天,都是用它。於中國的唐、宋時期,由於沒有薝葡花,所以以梔子花取代,在於梔子花跟薝葡花最為肖似,所以,這次我們仿唐朝時以梔子花供養。
由於薝葡生產在印度,中土並沒有,因之無法依此供養。中土常見到是什麼花呢?即梔子花—— 除卻梔子花是白的,薝葡是金黃色的之外,兩者的形狀和氣質、感覺皆很接近,甚且連香息也很近似;所以從唐、宋以來,整個中土皆是用梔子花來供養佛菩薩的。甚至到了現在,我們查字典,某些字典乾脆直接註明「梔子花」就是「古印度的薝葡花」,已經不是說「接近」了,而是說「同一個」了。
《維摩詰經》道:「舍利弗,如人入薝葡林,唯嗅薝葡,不嗅餘香。如是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以薝葡花的香潔第一,掩蓋眾芳百卉,象徵如來功德的最勝莊嚴。
如此,供花的儀式,就是以梔子花馥郁的香氣,代表佛菩薩的功德芬芳,象徵其「三身」莊嚴。
唐宋的時候,文人、行者由於喜悅梔子花,稱之為「禪客」或者「禪友」,以道友的姿態來看待她。
當懂得花道的同參提議供奉梔子花的時候,老師心中油然感慨,唯因梔子花是最常讓一己憶及母親的一種花:大概在十六、七歲的時候,父親身為郵局局長,住在郵局宿舍,宿舍旁邊的電信局員工的住家裏便種著許多梔子花,母親是個不太識字的人——一個很普通,會種田,作很多莊稼粗活的女人,她這輩子第一次給予我的花就是梔子花,經常插在瓶裡清供著;不確定她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對其他孩子並不如此。總之,她就是跑到隔壁要了梔子花,皎白白地插在玻璃罐裏,置於書房內,所以每次讀書,一抬眼,便會見到梔子花。現在想來,彷佛是她這一生之中,唯一送給過我的花,而且是持續的……,所以,回回看到梔子花都會讓老師懷念起母親。
梔子花,自然、極能夠代表普天下所有的女性——為何這麼講呢?因了梔子花的某些特質吧!如果各位觀察到她開花的狀況,將發現一件事,初初花開潔白而芬芳,如同所有的女性一樣,青春年少的時候都是美的:沒有一個女子少女時代、青春的時候,不美麗、不夢想。花開到中期,梔子便從很潔白變成杏黃、枯黃,也貼近母親的一生、女人的一生,將自我的情感奉獻給兒女、奉獻給丈夫、奉獻給家庭……奉獻到幾近「缺乏自我」或「沒有自我」。於是果真成了「明日黃花」:今日很潔白芬芳,而其芬芳吐氣全都供養了家族,吐盡了芳華,還不甘心!即使化為黝黑、乾涸,仍牢牢繫掛、守護在枝頭。因為,這就是梔子花的特質——老師過去喜悅的,是山茶花,因為「武士斷頭」,很乾脆,整朵墜落,不會婆婆媽媽拖拉在樹上;但梔子花不然!梔子花從白變黃,然後枯萎了、黧黑、褐黃了還掛在枝頭,留戀枝頭,戀戀不捨!老師認為,「女性」或「母性」的生命,可能到了七、八十歲,即使孩子都已五、六十歲,孫子也大了,也仍然這樣子戀戀不捨的牽掛,到死、臨終都還記掛著兒孫、自己的親眷或子女。
梔子太像所有的女性和母性的生命了!怎麼會有一棵樹令人那麼哀憐、讚嘆呢?——一棵樹裡並存著青春乍開、潔白的花絮,也並存到了中年、色身漸漸老朽枯黃的花絮,更且到了晚年,垂垂崦嵫,即使整個都黑褐、枯炭了,還不捨離枝,捨不得離開她所附依的枝葉,還死黏掛、堅持在那裏。
深心——不離如來枝柯
所以說,梔子花就像母親,也像大地的母者,菩薩道行者應如是發願成為「大地的母親」,而「如是作」、「如是行」。
作為一名菩薩行者,各位應該要發的最好的願力便是「鞠躬盡瘁」——即使是憔悴了,也不離為道法、為眾生、為自己所發的本誓願!依菩提心,不斷地去莊嚴自體法身,莊嚴道場,傾心對待和給予這個世界。無論從青春到中年,乃至於晚年、老年,也是一樣。老師期待各位明白這點。
我們供梔子花,意思是說,要恢復唐朝的禪門精神,也貢獻自體的心花莊嚴,願一己的心意能夠像梔子花一樣是淨白的,也願一己如梔子花一般的「花不離枝」,永不離菩薩道,不離如來枝柯!以長遠心,恆持地、盡此一生走到底,同時將此一盡莊嚴回向法界,回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