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2004年圖書館週系列活動‧專題演講」
有關〈閱讀與人生──談閱讀對自我生命的啟發〉之「引言」稿如下:
編輯部整理
引言
俗語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修行人如果想成立自我內在的觀世音的話,勢必一定得重複經卷裡的觀世音形像──他是大家共同的形像!我們皆必須經驗自身內在的痛苦、焦慮、挫折;經歷各種努力、各種掙扎、各種善惡美醜、各種逆向或正向……的淬煉、思惟──穿越自我的六道,也穿越外在他人的六道,通過無數有情和眾生界的「六道之環」──而穿越這個!依徧聞、徧觀、徧思的「普門」名號與實際,而抵達、回歸自體,而參悟、銷融,進入寧靜、止息、涅槃的「三摩地」的境界。
六祖慧能道:「萬法在諸人性中」,而文學與藝術,正是描摩、揭發人性至為深刻、露骨的形式。如果我們能夠「以佛智慧而修習」,依據「空如來藏」而開展「大光明藏」,那麼所有的文化、文學、藝術……也都可以形成「內外觀」──諦觀與智覺的對象。就如連西方童話〈夜鶯與玫瑰〉、〈安樂王子〉都具足了「菩薩行願」的內涵,菩薩道就是以堅持「成全」為本懷,以金剛不動而成全,無論結果如何,已經不是重點!世間的成敗毀譽已不是問題!又如西方文學作品〈普羅米修士的解縛〉、〈卡夫卡.蛻變〉、〈霍桑與紅字〉……等等充滿著菩薩行所須具備的「轉識成智」、「轉業力為願力」──將生命中所接觸到的情境、對象,都轉為智慧;將苦難、業果,都轉為一種懷抱和心願。
所有修行都是這樣,透過外在的人性,而檢視自我的人性。透過外在的「法」相──外在各種事件、各種災難、各種關係、各種互動、情境……不管它是什麼?發生什麼?都是不離於「內、外觀」。經由此,經由無限的苦惱,無窮的憤怒,無盡的摧折、恐懼中,真正產生一種清明的覺醒,清明的無畏、清明的悲贖。觀音的徧歷六道,對修行者來說,是很真實的!是「正在發生的場景」!作為一名現代的觀世音,相信大眾也將不斷地從自我的六道中覺醒,同時透過自體覺醒的智慧和力道,也打開、也啟蒙其他的六道眾生!也共同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