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鑑導師
- 最新消息/課程
- …
- 大鑑導師
- 最新消息/課程
- 大鑑導師
- 最新消息/課程
- …
- 大鑑導師
- 最新消息/課程
行 道 瓔 珞
以直心深心菩提心為瓔珞
攝影/梁寒衣
攝影/大俠
2013年大鑑紀事
——大鑑禪堂落成,禪學會結束五年「遊牧」或「寓借」的狀態,得有清淨道場寂修「止觀」禪定,開展「菩薩五明」。
這一年,勞極,亦病極……2009年所植下的五葉松亦病之極!
而《維摩詰經》的弘講以及其筆札的校改,乃至「祖師禪」系列著述亦深密進行。不知是誰於講桌上置上了這部《維摩經註》,它應是最古老、古樸的經註之一,為譯者鳩摩羅什著名的弟子僧肇所註解;上面還留有前位披閱者,一名法師的圈點。明珠落入掌肘——那人為何而抛捨已非山中人管帶的範疇,然,胸中喜悅,將之㩦入閉關中心:凡屬明珠的,便一律他棄我撿,收拾入袍袖。如斯褌袖間將有無數明月昇起……
歲末,發行《達摩四行觀/永嘉証道歌》合集的結緣小冊。
唯因前者收摺了「祖師西來意」,為歷史可徴的達摩最古樸、簡要的指授。後者則以一首長詩,總結了六祖慧能「南宗禪」的髓旨,為歷來宗門的必參。故製為小冊,以便随身。
攝影:梁寒衣
日本仁德書院参訪禪堂。
仁德書院保持著素美的德風,以一種温煖、親厚照顧外國留學生,此次的參訪為受照護的留學生所圓成,乃「射出去的箭回返自身」:善的箭亦如是。
書院人見到源自日本的「回首彌陀」,熟悉如親;審視到架上所存「一絲國師」的禪偈、詩歌、畫冊……更屢言「慚愧與感動」:在於為自國民所遺忘、擦滅的,於此卻栩栩復活,仍收列禪門、形成影響……
攝影:梁寒衣
刺桐林道淨山淨土行
自1998年起,開始獨自展開砍除刺桐雜蕪的行路(點此參見〈刺桐心木〉),為諦見剎海紅蓮的嚴美。弘法講經後,為使學子體味「一切時定」、「淨垢不二」,也偶爾偕行砍伐。後來,山中獨往時,部份學員也自行組織淨山活動。此係禪堂成立後自組的淨山行,緣於自身的淨除必於春三月、大樹紅蓮荼璨之際。攝影:梁寒衣
西安美術學院畫家、藝術家們來訪
為佛弟子能於黄金地段,無償提供禪堂供人冥思、打坐、寂修而深為震動。其中一名畫家甚且因此期許自我亦能於終南山下自家林苑中,亦能建構出一座清淨禪堂,充作人文靈修之處。
圖左:茶室一角的掛畫和供花。
圖右:炎夏徧開的紫薇花。白居易的「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日式茶道是融「畫道」和「花道」為一體的。記得那日長筒花器中所插為一枝紫薇:一類艶夏中至為普通普羅的行道樹和野花。微感詫訝,卻也怡盪:處處能見幽情、野逸、清寧之美,這才是日式「侘寂」和風情吧!9月8日,再度參訪「裏千家」茶道。
憶念夙昔禪學會創立,曾以「千家流」茶道為開端;因紀念,於禪堂成立,再度參訪「裏千家」茶道。以人數眾多,分三梯次入座(中著和服的,為茶道老師)。
茶道老師言:茶道之完滿,並不獨在精準、優雅之茶具與風姿,更在於賓/主二者——來訪者與主茶者之間人文層次與心靈會晤。它才是「風雅」的關鍵。攝影:梁寒衣
滿濟法師講談活動。
因時任佛光出版社社長滿濟法師於大鑑禪堂聯袂舉行講談活動《到了這裡,你還要去哪裡》,分享生命程途之撞擊與憬悟。
秋季電影:當願眾生,眾相如花——從《化妝師》談華嚴行者
(現場由梁寒衣/傅睿邨主持座談,化妝師蕭百辰老師作觀後化妝示範)。
出身於重金屬嚴峻污染的礦區,母親的顏面總是終日黯霾沈重、勞苦不堪!那人唯一見到的「最為清白、美麗的母親」,即是化妝師為她描繪的死後遺容。於是,孩提的他頭也不回、便風雪中追隨流浪的化妝師去了!
這是一個「當願眾生,眾相如花」的故事,敘說著每一生命,每一領域、專業、技藝……均可利益、成滿有情,也俱可為「菩薩行」、「菩薩資糧」的故事,但教有心……
(點此觀看<影之聲>)7月27日,夏季電影欣賞:當射出去的箭回返時……——關于電影《心靈暗湧》。
作品講述因年少無知而犯下「殺童案」的受刑人,於教區主教的悲憫下,成為教堂的管風琴手,意外再度與「受害孩童」的母親相逢……兩者皆牽引出意識深底潛伏、壓抑、埋藏的激流——一段意識之流的暗潮洶湧……如何「卸下屍體」成為主命題。它探索著「識庫」的影響。
(點此觀看<影之聲>)4月14日,春季電影討論:揭開存有的面紗——關于電影《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電影改編自艾奇· 艾爾邦的同名小說,透過遊樂場老修理工的逝世,以及他在天堂相遇的五個人,拚貼、倒映出他未知、未解、經緯交織的一生——那曾給予愛,為他付出、犧牲、成全過的他人之手、他人之腳、他人之心與意……
一個「有因、有緣,世間集」的眾生網和眾生恩——
大鑑成立,選擇一年四季放映電影,正因它是人人可親,方便接引,亦方便對照教法,進行內/外觀的入門之徑。2月,《聽啊,緬甸的豎琴!》出版。
從少年行旅至斜陽入眼,這是一部縱深三十年的「紀行文學」,記述著生命有形、無形的「奧之細道」。禪者林谷芳以「逼視形容」,認為「逼視死生、逼視輪轉、逼視眾生佛性、逼視道者的修行……其中何只是對現象、本質的逼視,也是對當下自我的逼視」。
為《聽啊,緬甸的豎琴!》,出版社一共另企畫了三瑒講座
分別於大鑑禪堂、佛光山三重「滴水坊」、和台北書院。以上為海報刊頭。
海報和香海書訊所嵌入的寺塔照。
一支支佛塔,是一根根立於天地間的琴弦,也是人類的心弦……行旅者一遍聆聼著他們的悲欣滄哀、祈禱與幻滅……這才是「緬甸的豎琴」的真義:聽聽,人類的聲音
攝影:林紫婕
4月21日,台北書院現場和花莊嚴。
不假思索,對話著禪和子們一次次參訪與沈思。台下聽眾只宛如立於屋外,偷聽了禪者的談話。
攝影:林紫婕
3月23日,三重滴水坊。
右下圖—左:慧珠師姐。中:林谷芳老師。大鑑禪堂的海報/現場布置。
左:林谷芳老師。中:梁寒衣。右:周慧珠師姐(人間福報藝文總監)。
3月16日,於大鑑禪堂。
這是山行者與慧珠的初相逢。是心相印吧!她執書輕聲朗誦〈死亡三聯幅〉的最末段,乃至結語:「但知道何時起身從容離去,以河的深靜。」
彼時,她正在抗癌,但溫柔而沉靜,保持著道心的明靜和堅穩。
「旅人‧行腳‧江湖路」座談
攝影:林紫婕
座談現場:中,妙熙法師。右:作家/插畫家朱顏居士,由她擔任貫穿全場的主持人。
因《福報》執行副總編輯妙熙法師,也於同時出版了《走進阿蘭若》,記錄了於行腳中所看見的佛陀、祖師本懷,故「香海出版」主辦了〈旅人.行腳.江湖路〉座談--它是出家與在家,「法服的僧侶」與「俗裝的僧侶」的對談,彼此表述了之於如來法教的慕往。
以上為會場海報。《聽啊,緬甸的豎琴》一書,和現場所流布結緣的書序〈雨季,兩個旅人〉DM。以「行走佛」作封面,所表述的正是「動中定」、「動中有一不動者」:愈是行腳空傯,愈是萬相紛沓、交煎挑戰,愈須保持寂定,恒憶「行走佛」之奧義。
2月4日,因於《聽啊,緬甸的豎琴!》出版,於國際書展的新書發表/座談會現場
(翻拍自「人間福報」,記者邱麗玥攝影)
攝影:Nicole
雙明月,子/母佛性的不異。
「千江有水千江月」雷庵正受禪師如是道。意謂如來明月普投射於眾生身中,但有心水所在,即能返照出此如來寶性。
所謂禪門,所謂禪堂,其施設與箝槌,也無非「開眼」:認証本體明月,承擔自性「佛、法、僧」,而走向刪修、圓成之道。
了此,則禪堂有用。不了此,則僅多了一個暫避塵坌的神仙地而已。1月19日,大鑑禪堂開幕,連續三日以演講/誦經/茶道/電影等慶祝。
1月20日,放映印度電影《三個傻瓜》,討論主題為〈菩薩在人間——關于啟蒙與被啟蒙〉,所謂「菩薩」,或者也僅是能以純真、澤厚、利他之心,投入自覺啟蒙,也依此啟蒙他者的人。以世間自利營己者而言,也就僅是一名不可思議的傻瓜。
1月20日,另召開5屆年會,並由桃園古箏樂團團長詠唱蔣捷詩詞〈虞美人〉。禪堂提供者謝嘉書、段文琳居士伉儷。
二居士均為《道德經·憨山註》的學生,彼時,嘉書大病初癒,感知生死無常,故發願心,意為菩薩津橋,於是覓地、建構,於都會中具現了此清涼的「紅塵舟筏」。此中,文琳至為辛苦,負責了所有工事的督辦。
禪座上的菩提心葉
禪堂小小,卻處處蘊含懇切:座上的菩提葉來自菩提伽耶、如來悟道成佛之樹,為佛弟子朝聖所攜回。學員麗月復又交付藍染,一葉葉拓印、縫製……聯結著諸佛冥思/悟道/燃燈之意。其餘,亦依此類推。
空寂之禪堂、禪榻
此闃寂,恰宜静思、沈澱、反觀……為精進禪定的利器。
弘法十年,發現佛弟子多聞經藏、卻難進益之因,在於未曾落實薰修禪定,以致也難能真正鑑照、反省、調御。由斯蓋此禪堂以為對治、以利轉身。攝影:傅睿邨
達摩像
達摩,為中土禪宗的源首,南/北宗所共頂戴、崇仰,「祖師西來意」由是也共為禪子所參叩。所謂「破本參」、「見性」,也無非如實捫破、把捉了此西來「密密意」。
攝影:梁寒衣
三角窗,仿南北朝時期、不假雕琢、樸素無文的菩薩
禪堂初成,本無佛像,大半均從山中㩦來,也均屬山中偕行深久的道伴。修行本該「去虛取實」、「去華取素」(「素」於老子,意謂本然天真、性地原貌,故説「見素抱樸」),故一見而喜、置為警醒。
松枝則以其不凋,既代表禪門,亦象徵常住不動的佛性。
此是「返真」、「復性」意。攝影:梁寒衣
入口玄關,獨坐須彌的「觀自在」菩薩
「獨坐須彌」意指禪宗。菩薩原名為「自在光明」:以空寂萬相,故得自在;以廣涵萬法森羅,故得光明;乃「空/明」不二之義。入此門中,則須依之為修學、為目標。
攝影:梁寒衣
初期供於禪堂的小木佛
直到後來終於憬悟自己并不需另一尊鐵佛,以是禪堂初成,中心唯置入象徵「叩關 」的木門,以及於閉關中心深久的小木佛。
可惜人嫌其小,又嫌其非金、非銅、非鐵、非貴重形材--他人所嫌,己所深貴,故仍將祂㩦回叢峰。殊不知此佛放大,即作為一尊巨佛原型,亦不失涼寂廣袤。圖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武宗滅佛時期的「彌勒鐵佛」
禪堂如火如荼地建蓋時,一己亦如火如荼地尋找打造鐵佛的匠人:準擬以此尊彌勒鐡佛為本體,置入毘盧遮那佛手印、釋迦牟尼佛坐姿,形塑成「過去、現在、未來佛」一體,以及「法身、報身、化身」一體的「三世佛」形像,盡抛亡父母遺產而鑄造。匠人未找成,即連能塑構此模型的亦無有……於是僅能鑄刻於心版(也許父母真正的遺産,便就只是「這箇癡漢」吧!)。不忘本志,留以為紀。
大鑑禪堂
開放時間
週二、三:早上10點–下午5點
週四:下午2點–晚上9點
週六:早上10點–下午5點
【週日、週一、週五及國定假日休息】
為避免招呼不週,
如欲至禪堂禪坐或參訪,
請先以電話預約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18-1號七樓|道場內景點此參觀▶▶▶|